楼主
探讨青少年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
从心理和发展观点来探讨青少年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以有效制止他们偏差行为。除了少数人以外,青少年出现心理失调,情绪困扰,社会行为退缩的偏差行为,主要是失落感和头脑空虚造成的。学习困难成绩差,家庭变故单亲家庭,父母忽视是造成青少年严重失落感主要原因。家庭教育不当,过分的关爱和溺爱,造成他们自我为中心的依赖人格,这部分孩子是最脆弱敏感的,他们行动的特点是懒,生活上不能自理自立,差错都是别人的,责任都是父母的。他们逆反,自制力差,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无力承受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大多是在成长中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又总是来自孩子童年的经历,来自家庭自身。行为退缩导致他们辍学在家,陷入网吧,生活在虚擬网络,逃避现实世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主要有四种目的:引起注意、追求权力、报复以及表现能力不足。另外也有几种可能:找刺激,希望同伴接纳与寻求优越感等。为有效矫正青少年的的过错行为,以鼓励代替责备,建全他们自尊和信心。以反映式倾听和教师家长信息来增进师生和家长的沟通。我们选编了五种教材,“给中学生的50封信”,“一个故事一堂课”,“培养好习惯”,“优秀规范”,“心理问题疏导技巧”等,以读故事,看“东方时空”等方法,讲道理,明事理,讨论、交流、促进互相合作行为,来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做人目标和方向。以边学边练形式,搞好养成教育。
在“问题孩子”中,有很多人很早就是成人社会的“受害者”,近年来,风靡已久临产妈妈的剖腹产,造成百万多动儿。他们有注意力障碍,多动疾病,是这类学生学习困难主要原因。由于,家庭教育失当,部分学生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匹配,心智不成熟,幼儿心理成人相,也是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原因.从实践发现,我们发现有相当多学员有童年情结。日子过得糊里糊涂,没目标、没方向,依赖性强,没有责任感,他们厌学、辍学……有的孩子虽然已快15-16岁了,但他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1-12岁。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一个孩子在家中面对的全是大人,不少家长往往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使孩子无所适从。还有的家长功利心太重,剥夺孩子的童年,他们将强行推进成人世界,对未成年人进行成人化教育的现象并不罕见。过早地把天真的孩子推上名利场去角逐,考试的压力,学习成绩攀比,刚开始呀呀学语时开外语课,名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都有违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会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这些孩子遭遇要引起家长们反思,理解童心,给孩子真正的童年。对这些孩子矫正成败的关键是首先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引导他们走出“玩”的世界。本中心给学员一个宽松的环境,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促使他补齐心理年龄差异,并带着他们学做人、学技能,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立足于社会。 “重归童年”的场景模拟给了学员们带来归属感,心理发育回归正常的学员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 “自尊是自信的前提,中心将抓住学员求知的欲望,充实知识,提高自信,重塑人格。” 经过半年或一年时间欠缺的童年将得到弥补,从心理上应逐步进入他的实际年龄。

1楼
你看起来倒像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共有回复1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