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绵阳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家教论坛 > 浏览
楼主
教育要为更多学生开拓成才道路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都偏重于文化学习。不少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第一任务,许多家长都把孩子上大学作为第一选择,社会上用人也把学历和文凭看成第一个条件。于是学文化,会考试,升大学,拿文凭成了大家的追求,从而形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考上了大学的人,好像就有出息,成了才;没有考上大学或没有去考大学的,好像就是失败者,没有前途。
然而中外历史和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
有位名人说过:“人才是由人和才组成的,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教育处于‘荒废’状态,即人格教育被荒废,一味使孩子成为单纯学习的机器,这实在是教育中的一大悲剧。”做题不可怕,只会做题就太可怕了。毛主席说:“历史上的状元,没有几个有作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我所认识的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的,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
我国不少留学生和外国学生比,多数的情况是,除了会考试外,其它像实践、操作等等,普遍不如外国学生。2007年《环球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我国的“留学生理论基础好,笔试分数很高,但学期报告和课堂讲演的分数却比美国同学落下一大截。”这就是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
没有文化知识,当然不行。但是,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也绝不等同于水平。一个人是否称职,能否成功,是不是能当领导干部,文化、学历只是一个选项,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较强,在某些地方,“中职毕业生优先”,比具有大专学历的学生就业率高,就说明这个问题。
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下面几个材料更能得到启发:
一是外国总统的学历。
美国总统前林肯,由于家境贫寒,15岁尚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英国前首相梅杰,16岁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打杂以补贴家用;现任韩国总统卢武铉,目前的学历是职业高中;现任巴西总统卢拉,只上了几年小学;现任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从小就是“放羊娃”。请注意,这些总统(首相)都是民选的,其能力与品质当然都是得到国民认可和推崇的。
二是2001年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会上发生的事。
2001年是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翁艾里森邀请参加典礼。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教师、校友、毕业生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总以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在校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
全场听众目瞪口呆。艾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
艾尔森的话当然偏激,但并非全无道理。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我们以出生于一个良好家庭为荣,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为荣,以有机会在国际大公司工作为荣。
三是从一位“高考状元”受刺激说起。
一个农村的“状元”学生,说他考到北大后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
因为他会做题会考试的优势在北大显得“很无知,很无能”,他“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踢足球”,“英语歌曲和摇滚我闻所未闻”,“不知道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小说”……他愤怒地写道:“我被应试教育教傻了!虽然在高中时,我是同学中公认的比较喜欢读课外书,知识也比较渊博的人,但眼界一旦打开,我就发现,我的那个考上北大的分数实在没什么意义,能够背诵死板僵化的教科书上的教条,能够做一些低层次且并无实际意义的题目又能算什么呢?”这个昔日让家人和乡亲感到骄傲的高材生,吃惊地发现自己“12年的读书的生涯几乎没有学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由此感受到非常自卑,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还是高考升学率的百分数里的“分子”的感受,那些作这“分母”的孩子们呢?那些中学时代只学会了做题却又没有靠做题能力考进大学生的孩子们呢?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视野窄,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教了他们哪些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四是一项调查显示――高考状元未必是顶尖人才。
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所谓的“高考状元”,今后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
这个调查是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等人历时8个月,对1999年--2006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的共560名“高考状元”作的调查和研究。调查中写道:“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里第10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忆呆子”。
以上几个事实充分说明:只会读书不行,问题的根本在于素质。没有素质,谈不上人才,谈不上成功。然而,素质的培养,人才的造就,事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多种方式多渠道的,一条道走不通,说不定换一条道却可以走通。
教育本为解放人,可每天沉湎于做题的孩子又何时得解放呢?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必须撕下来。”
孩子有他(她)们的共性,但更有他(她)们的个性。由于环境的复杂、家庭的差异,造就了孩子的不同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情况。有教育专家提醒说,学生年龄小,不了解自己的定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都适合上大学的。事实确是如此,上大学的只是一部份人,更多的是不想考或考不上大学的,还有一些“厌学、打架、早恋、上网成瘾”等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学生,上大学 对他(她)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面对这种现实,教育如何为每一个学生开拓成才的道路,就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基于这种认识,为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点贡献,我能行教育训练学校,招收了一批原校不愿管,家长管不了,染上了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不要说考大学,就是连义务教育恐怕都难以完成。
我能行教育训练学校,针对这些学员的特殊情况,进行教育训练,一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兴趣,多赏识,多尊重,多鼓励,多表扬,开展和谐教育。深受社会的赞扬,家长的欢迎。办校半年多来,已有学员100多人,其中有10多名学员,已改掉了旧习,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回到了原校,回到了父母身边。
博雅英才素质教育研究所,对当前的应试教育来说,是一种创新,一种补充,对应试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改革。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对挽救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学生,为一些特殊的学生,开拓成才的道路,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姜老师(684697)09-03-25 13:41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绵阳家教网 ©2003-2015